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开展“窗帘之约”,志愿者到独居老人家中查看情况。(图片由合肥市委组织部提供)
长丰县双凤经开区凤霞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救”智能设备。(图片由合肥市委组织部提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合肥市把全面推广“窗帘之约”经验做法,作为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这个源于合肥市瑶海区恒通社区的“暖心约定”,正在合肥各地扎实推进,为独居高龄老人、困难群众等群体提供着温情守护、暖心服务。
托举“平安愿”
——服务对象覆盖更多更精准
5月13日早上7点多,恒通生活小区89岁独居老人薛怀敬像往常一样,缓缓拉开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向楼下巡查的社区志愿者报平安。
“‘窗帘之约’是一个沟通的好办法,为我们安全提供着守护。”薛怀敬老人说。在恒通社区,像薛怀敬老人这样的“窗帘之约”服务对象共有23人。
恒通社区辖区内多为老旧小区,小区居民中的30%为老人。2021年,恒通社区党委实施“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与高龄、独居、孤寡、行动不便等老人定下“窗帘之约”。1000多个日夜,老人每天通过开关窗帘向志愿者报平安,在窗帘开合间,拉近了社区党委与老人的距离,守护了老人的幸福晚年。
在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平湖社区,社区与11户独居老人达成了一个“小默契”:每天早上9点前,老人将家里垃圾放在家门口,用这样的方式向社区志愿者报平安,社区志愿者看到垃圾在门口,就知道老人平安无事,并顺手将垃圾带走。
在推广“窗帘之约”过程中,合肥市坚持因地、因人制宜,力求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服务形式更加多样、服务对象更加精准,推广工作贯通县区、街镇、村(社区)、小区(村民组)。针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平安守护,征得本人及家庭同意后,约定服务方式。目前,全市已对4000余个住宅小区进行走访摸排,累计将1万余人纳入“窗帘之约”服务范围。
拉动“大合力”
——服务队伍力量更强更专业
“窗帘之约”是一种约定,窗帘也只是一种形式,背后是治理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合肥各地在推广“窗帘之约”中注重在契合实际、优化服务、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想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地既复制推广“窗帘之约”做法,也结合住宅小区特点、城乡差别,通过悬挂醒目标识物、安装非侵入式智能感应设备(如窗帘状态传感器)、智能监测居家用水用电数据、开通“一键呼叫”应急响应功能等其他创新方式进行。
瑶海区恒通社区的何大妈,有一天用电量异常偏低,预警信息发出后,社区志愿者及时上门查看,发现何大妈眩晕发作,在家卧床不起。志愿者们及时联系其子女,将何大妈接走照料。用电量异常偏低就会发出预警信息,这是合肥供电公司瑶海供电分公司与恒通社区合作推出的“电力雷锋”服务。
“在获得老人或其子女授权后,借助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利用用电监测分析系统,对老人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测?!焙阃ㄉ缜涸鹑私樯?,当用电量出现异常变化,预警信息会及时推送给社区志愿者,便于更及时、全面地“监护”老人生活情况,为独居老人增添了一道智能防线。
长丰县双墩镇濛河社区开展“无事不打扰 有事您呼叫”智慧助老“一键通”项目,以社区“红色服务”为依托,通过红色小管家和流动党员实现“智能连线”。红色小管家耐心为老人调试设备、演示功能,确保老人能够熟练使用。社区负责人介绍,老人们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按下“一键通”,就能实现“一人呼救、多方响应”,为老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合肥全市通过悬挂窗帘,张贴服务标识,安装监控、一键呼救、火灾烟感报警器、门磁报警器等智能装备,实施水电燃气监测等方式,实现特殊需求群体的有效覆盖。
情系“千万家”
——服务内容延伸更广更贴心
“听说你们今天来带他下楼,他高兴极了,什么都不做,就一直坐在那里等着你们来?!焙戏适新羟诮值佬∏磐迳缜用癖铣烧盏睦习槎蛑驹刚咚怠?/p>
中风偏瘫后,毕成照大爷将近一年都没有下楼。红色小管家李传奇在走访了解后,联系到了“背倍暖”志愿服务队?!氨洗笠纷盼也弊?,咱们数着台阶慢慢下,去小区转转,正好给小区改造提提意见?!敝驹刚弑称鹄先税哺У馈?/p>
小桥湾社区老旧小区多,大多没有电梯,很多孤老残疾人下楼困难。社区党委牵头联系辖区企业青年党员、大学生、热心居民等,组建“背倍暖”志愿服务队,根据老人意愿将他们背下楼,晒暖阳、话家常、送欢心。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助29人次走出家门、融入邻里。
社区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合肥各地在推广“窗帘之约”时,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多元合力,做优志愿服务。在小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注重吸纳红色小管家、新就业群体、小区党员、物业人员、热心居民等,广泛组建“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队,依托小区党群服务站、居民活动中心、小区架空层等空间,搭建志愿服务实体站点,共同用爱心和行动传递温暖,奏响社区治理的和谐乐章。
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关注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服务,是“窗帘之约”在推广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我们这有个‘救命车队’,大伙儿都很感激他们?。 焙戏示吡踅值郎蛱链宕迕窭钚鲁K?。沈塘村位于合肥市西北,距离市中心较远,辖区留守老人多,子女大多外出务工,老人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出行和看病经常是他们遇到的难题。
沈塘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志愿100”公益车队,22位党员和热心车主积极响应,为老人们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出行、送医、陪诊服务,像李新常这样常年患病的村民,车队定期将他送到市内三甲医院透析换药。有的居民出现突发心肌梗塞、高烧等紧急情况,车队都能迅速响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车队还为孤寡独居老人设置了“亲情号码”,方便老人在紧急情况下联系。截至目前,车队已累计出车185次,为200余人次提供服务。
聚焦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和60岁以上残疾人日常用餐需求,包河区望湖街道创立“守‘望’相助 ‘食’光相伴”志愿服务项目,为他们提供免费上门做饭服务,目前已有45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们不仅为老人精心准备饭菜,还会在做饭过程中与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青年志愿者李玲清在照顾一位七旬老人时,发现老人视力不佳,便在吃饭前为老人夹好菜品,还帮老人清理杂物、打扫卫生。志愿者们的贴心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汇集“大智慧”
——服务机制运行更优更高效
早晨7点半,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楼道里准时响起“咚咚咚”敲门声,92岁的陈文仙老人开心地说:“是银霞队的晓梅来啦!”
翻开“银霞”志愿服务队张晓梅的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老人每日血压值、用药情况和生活需求。每一次敲门声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竹荫里社区4862户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达25%,社区高龄老人普遍面临怕突发疾病无人知晓、怕生活琐事无人帮扶、怕精神空虚无人慰藉“三怕”困境。
为破解这一困局,社区党委牵头构建多元协同、全周期养老守护网络,形成“低龄助高龄、党员带群众”的代际互助机制,“一户一档”建立包含基础信息、健康档案、紧急联系人等8类智慧养老数据库,精准锁定需要重点关爱的12户特殊老人,实行安全、生活、健康、应急和精神“五维守护”机制。目前,已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结合“银龄积分”制度,激励更多低龄老人参与互助,已有36名志愿者累计存储服务1295积分,服务1000余人次。
在日益“陌邻”的今天,“窗帘之约”经验做法的推广,既用“睦邻”温暖了人心,让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变得可感可及,更是对基层治理方式方法的一次全面探索创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更加优化。
合肥经开区锦绣中心紫云社区深化拓展“守护夕阳”服务品牌,构建“需求精准触达、资源多元协同、机制长效赋能”三维体系,通过网格化“听诊”、菜单式“开方”、动态化“复诊”,精准识别老年人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建立质量提升机制。
“我们还整合先锋力量和专业力量,组建‘守护夕阳先锋队’和‘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创新‘时间银行’互助模式,目前已累计开展夜间紧急送药服务89次,化解独居老人险情12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00余人次?!弊显粕缜涸鹑私樯埽缜勾葱率敌械吃被钟肴褐诎幕炙旒だ坪汀肮娲赐?企业认领”多元筹资机制,激发居民参与服务的热情,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协同联动的志愿服务新格局。(通讯员 何羽 钟健筠 记者 黄永礼)
责编: